科学发展观读本——(三)
作者/来源:[暂无]    发布时间:2007-10-21

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

    发展是当代的主题,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。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,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。

1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

   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,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,聚精会神搞建设,一心一意谋发展。

    马克思主义认为,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。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。因此,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,首先是发展经济。国家的昌盛、人民的富裕,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问题。

   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,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,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。

    有质量、有效益的发展,才是真正的发展,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。

2、坚持“五个统筹”(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)

ü         统筹城乡发展    

ü         统筹区域发展    

ü        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

ü        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    

ü        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

3、增强和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辨证思维能力

ü         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(遵循规律 防止急功近利  保障长远发展)

(教师专业发展——长计划短安排)

ü         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(局部服从全局  全局照顾局部)

(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)

ü        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(平衡和不平衡的辨证运动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特征)

(徐汇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——名校托管 教育学院指导力量介入)

ü        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

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与指导

  胡锦涛总书记第五次全国少代会闭幕式上希望少年儿童勤奋学习、快乐生活、全面发展,

可见,教育必须着眼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,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。要深入了解当代少年儿童的时代特点,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,把全部工作建立在对当代少年儿童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。要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意识,把握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,全面深化体验教育,使实践更加符合少年儿童的实际,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。要坚持以人为本,竭诚服务少年儿童的具体需求,促进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。

洪校长也曾多次指出,对于少年儿童的教育要充分体现时代性、规律性、科学性、创新性,这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。

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素

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,内涵丰富,思想深刻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,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。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人本思想、发展思想、科学思想。

1. 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。

2.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发展实际出发。

3. 一切教育资源都要为学生发展所利用。

发展思想与学生发展

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。发展是自然、社会、人的本质属性。人的发展是社会对人及人自身的基本需求。发展必须是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的发展。胡锦涛同志指出:“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。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以素质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、教育教学规律、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,学生发展应有如下的基本要求:

一是全体发展。在发展主体上,要使每个学生受到公平的良好的教育,尊重、维护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权利,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,而不是少数或部分学生得到发展,实现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的统一。

二是全面发展。在发展目标上,根据现代化建设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,注重学生素质发展实际,促进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等基本素质全面发展,实现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。

三是和谐发展。在发展关系上,不能强调某些素质而忽视另一些素质,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与个性素质协调、和谐发展,防止和克服片面、畸形发展,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特长发展的统一。

四是主动发展。在发展方式上,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,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,实现引导发展与自我发展的统一。

五是持续发展。在发展策略上,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,为学生未来发展、终生发展打好基础,

实现现阶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。

以上五点互相联系,基本点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。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,具有自身的内在需求、动力、潜能和能动作用,是发展需要与发展可能的统一。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,深刻理解全面发展、科学发展的内涵,把握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,构建合理的发展指标体系,科学地实施素质教育,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。

()科学思想与科学育人

科学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点。

1. 营造科学育人环境。

学校必须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的风尚,改变重经验、轻科学、循常规、轻创新的习惯思维,营造讲科学、学科学、用科学的氛围,引导按照教育规律,创新教育模式,改进教育方法实施科学育人。

2. 提高教师科学素质。

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:要增强科学意识,树立现代科学观念,关注科技进步及教育科技发展趋势,重视科学的学习和应用,依靠科学提升教育质量;要掌握科学理论,形成由教育学、心理学、教学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与学科专业知识、相关知识构成的合理知识结构;要提高科研能力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,具有教改实验能力、校本课程及多种教育资源开发能力,学生素质测评与指导能力;要发扬科学精神,独立思考,实事求是,追求真理,勇于创新。

3. 创新教师工作模式。

新形势下的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、改革者,也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、应用者。构建学习、科研、工作相结合的模式:结合教学、科研的需要,构建学习型组织,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集体学习和自学;根据教育任务和具体条件进行校本研究,应用科研成果改进工作;及时进行反思、总结,使教育感受、认识理论化。

4. 提高教育科研实效。

新形势下的科学育人必须加强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应用:要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、教育实践服务,科学育人就是科研与育入相结合的过程,科研是学习、研究、成果、应用、效益的过程;要加强课题组的建设,提高研究能力、转化能力和科学道德水平;要优化选题,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,坚持理论联系实际,扎实、深入地进行研究,对研究成果要客观、全面地进行分析、综合、提炼、总结;

要大力推广应用成果,对课题研究与成果应用要并重齐抓,把成果应用列为科研任务、评价、奖励的重要因素之一,构建科研过程管理、成果管理、应用管理一条龙的全程管理模式,以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效益,提高教育的科学水平。

我们的实践:

不断学习: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内化

指导实践:在教育教学的行为中贯彻落实(言行体现思想),创造性地运用。

深刻反思:结合实践中的具体事件进行反思(验证 总结经验提炼  形成规律)。

提升效益:学习、实践、反思、提升螺旋上升。

促进发展:学生发展、自身发展、学校发展相辅相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