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
作者/来源:[暂无]    发布时间:2015-10-30

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

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是成千上万父母的共同心愿,自两千多年前,孔子创立课堂教育以来,大多数的父母都将这一愿望的实现寄托在学校教育之上,忽视了为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。经常听我的学生家长说:“老师,这孩子最听你的话,你留的作业、你交待的事,都能努力做,回家后也时常把老师挂在嘴边。这孩子交给你我们就放心了。”刚参加工作时,一听这话心里那个美呀:瞧,当老师多有权威。可是随着教育阅历的增长,随着教育的不断变革,已经做母亲的我再听这种话,心里想的是什么呢?

从教二十几余载,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家长,参考教育专家的教育理论,依据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方式,我们可以把家长分为以下几种: 

1、溺爱呵护型父母  这种类型的父母教养子女的特点就是过分保护,对孩子能做的事,不让孩子做,实事包办代替。由于父母的过分保护,极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,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、自学能力受到限制。适应能力差,从而降低了学习质量,影响了考试成绩。一旦离开父母进入学校,走向社会,就感觉适应很困难。 

2、强权支配型父母  家长为孩子画框定调,限制孩子的言行,要孩子的言行符合父母的意愿,不让他们有自己的观点。由于父母过渡的限制,使孩子无所适从,结果变得谨小慎微、人云亦云,缺乏独立思考和决断能力,限制了孩子思维灵活性、创新能力的发展。 

3、歇斯底里型父母  在教育孩子方面,这种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常常持批评态度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严格要求并没有错。但是,严格不等于严厉,严格不等于打骂,严格不等于讽刺挖苦。不得方法,适得其反。父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方式,往往会造成子女的胆怯、懦弱、退缩、自卑等不良行为,容易引起子女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,也可能使孩子形成粗暴、野蛮、敌对、蛮横无理、说谎等不良个性特征,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
4、放任纵容型父母  这类父母能理解孩子的情绪,但不去给予指导,也不限制孩子的行为。对孩子过分溺爱放纵,不论孩子怎么做,都认为是对的,而且从不严格纠正。培养出的孩子缺乏容忍力和自制力,经常得寸进尺,贪得无厌,而且不爱自己动手,长大以后会变得好吃懒做,生活自理能力差。 

5、熟视无睹型父母  这种类型的父母,认为孩子出现忧伤、愤怒、恐惧、兴奋等情绪无关紧要、不闻不问。父母由于过忙,或者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,因此对孩子的事情一般让其独立做主,从不过分干涉。但由于接触时间少,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绪,不能对孩子存在的和面临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合理的有效的疏导,这样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不重视自己,从而使孩子产生一种无助感。 

6、综合性父母  克服上述各种家长的缺点,就可以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父母了。 

 综合性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首先运用晓之以理的原则,向他们讲道理,使孩子心悦诚服的接受。他们不口头说教,更不公式化地对孩子讲要好好学习,要听老师的话,而是根据孩子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去讲道理,去指引孩子前进。 

综合性的父母通过讲道理让孩子把父母的想法变成自己的想法。他们对孩子的缺点不夸张,不道听途说,而是用事实来批评教育,有一说一,有二说二。在教育过程中从不以势压人,孩子一时不同,允许孩子有个认识的过程,决不操之过急,强行让孩子接受。 

综合性父母教育孩子的另一特点是动之以情。第三个特征是尊重孩子的人格。他们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,根据孩子的生活、行为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,循循善诱,以理服人,关心孩子,支持孩子,引导孩子。 

综合性父母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什么呢?充分地使孩子在智力、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,发展综合素质,使他能够有能力,有胆识面对将要面对的所有问题。为他将来的幸福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。  可能大家已经在学习过程中得知这一方面的信息,已经对照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修正。今天再提此话算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重温功课吧。

家长有的会说,有关家教理论的书籍书店里不少,可孩子决不千篇一律,别人的经验用在自己身上有时并不见得有显著的效果。照我看,这很正常。我就曾经照书育儿,拿书本中的优秀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一对照,真的有些失望。

有一个时期看自己的孩子越看毛病越多。巧得很,在一次家访中,我遇到了一位和我一样的母亲。  这位家长为了教育孩子,指名道姓地以别人的孩子为榜样。常常说:“看看人家多要强,看看你,赶上人家一半就不错了。”“**学习多棒,你好好向人家学习学习。”“**多懂事干什么都好,你看你就知道玩。”“我是倒霉到家了,贪上你这个不上进的东西。”

当家长这样“横着比”给孩子树立榜样时,并没有考虑孩子心理是怎么想的。这种简单的横着比,孩子未必能接受。家长对横比对象并没有更多的了解,只是看到他某方面的优点,就作为榜样让自己的孩子向他学。如果是孩子熟悉的人,他会很快想起人家还有某些缺点,于是反驳你。家长拿别人的优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,就是没有全面看待自己的孩子。这样,孩子会觉得家长在贬低他,甚至觉得家长看不起他。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接受贬低自己的教育。 

那么可不可以给孩子树立榜样?怎样让孩子学习别人的优点呢?  当孩子发自内心地议论别人的优点时,家长要及时给以强化。强化的方法,不能简单生硬,比如,不可以说“人家的优点突出,你应好好向人家学习”,或者说“你早就应该向人家看齐了”等等。应该暗示性地发表意见,如“我同意你的看法,他的确做得不错”,或者说“我也很感动,其实你有些地方做得也挺好”??  家长应该改变总爱横比的思维定势,经常把孩子的情况作纵向比较,发现点滴进步,及时肯定。这种肯定要实事求是,发自内心,不能假惺惺的。 

一番探讨后,孩子的母亲答应试着改变教育方式。我也在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。不长时间后,我按照既定计划发现了儿子越来越多的优点,我的学生也变得越来越开朗,他认为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。 

 当然,在转变过程中,我与这位母亲还探讨了关于“对孩子成绩的再认识”“让孩子自己发现过错”等问题。在这里把观点抛给大家,希望能起借鉴作用。  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反映。但是,如果采取简单化的做法,也就是用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指标,对于指导孩子学习却没有好处。 

其实,哪个孩子不想考个好分数啊!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,怎样做才能学得好。家长只是一味地训斥和责骂,孩子仍然不明白。有的孩子确实很少玩儿,但分数仍然上不去。 

分数是个现象,家长应该动脑筋分析一下分数背后的诸多原因。  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三个层面的水平——基础知识、基本概念(词语、定义、定理、公式、基本观点等)掌握的水平;基本技能水平(运用基础知识、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水平);综合技能水平(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)。通过考试卷子和平常的作业,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层面水平的情况,哪方面差,重点解决哪方面的问题。 

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,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,有的是学习兴趣问题,有的是学习习惯问题,有的是意志品质问题,有的是情绪问题,有的是责任心问题。应该具体分析,找准原因。  有的孩子的成绩总在某一水平上,难以突破,学习态度、习惯也较好,这往往是学习方法问题。应该一科一科地分析学习方法存在什么问题,采取改进措施。成绩上不去,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,包括观察力、记忆力、思维力、想象力等。而 每个孩子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不平衡。有的记忆力强而思维力强,有的观察力强而记忆力弱。这就需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仔细分析,哪方面能力弱,应优先训练哪方面的能力,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。  孩子与老师的感情如何,对学习影响很大。 

如果家长能够经常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,就不会只拿分数来评价孩子了。而且,通过这样的分析,找准了原因,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。  家长还应主动找老师联系,请老师帮助分析孩子的学习情况。一旦明白了分数背后还有很多因素,改变看成绩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,采取理解的态度可以缓解孩子的紧张心理,缓解家庭中的紧张气氛。在这里,我们提倡纵向比较,提倡用孩子的强项带弱项,鼓励孩子,扬起学习的风帆。 

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生对我说,他最讨厌母亲在他学习时指手画脚,说什么“字要写得端正些”,“计算完了再检查一遍”等等,弄得自己都不想学下去了。这种类型的母亲决不是少数,即,在一旁看着孩子学习的同时,不断作出指示。   

 当然,对孩子是否认真学习进行关注是十分必要的。但老实说,家长中途插嘴是不明智。因为你的插嘴成了干涉,使孩子心慌意乱,不知怎样学才好。 

此外,家长非常注意孩子是否出错,当看到孩子做习题算错了,就想帮助他,指出“这个地方错了。”但我认为让孩子失败一次也并非坏事。因失败而受到挫折的孩子会从中吸取教训,注意今后不在重犯同样的错误,逐渐地成熟起来。而所谓“未雨绸缪”就等于剥夺了孩子体验失败的重要机会,使他只能依赖家长才能学习。 

故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,才是真正的“理解了”。称之为“发现学习”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之一,这种方法是让孩子很好地仿效过去天才们发现的方法,以体会一下“发现”时的感动。  引导孩子进行这种“发现学习”,需要花费不少时间。这一点的确不太理想。但是,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“发现”了问题。这个效果却是极大的,不仅学到的东西难以忘记,并且对学习引起了更大的兴趣。 从这个意义上讲,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是值得提倡的。 

不知大家有没有经常在孩子眼前,在孩子的老师面前,在熟人面前用自己过去的经历来教育孩子,我所接触的家长里,999%的家长都这样。我告诉家长:家长以自己过去的经历教育孩子,没有说服的效果。为什么呢?现实是孩子对父母的缺点了解的一清二楚。所以,无论父母怎样说自己过去表现得如何好,孩子都根本不信,除非现在的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是个没有缺点的完人,则另当别论。假如家长真想用自己过去的经历说服孩子,最好承认“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”。这样,孩子就会虚心倾听父母的教导。产生一种亲切感。 

以上是我在家访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。当然,一切问题的解决,都必须有一个前提: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我和所有的教师都愿与你们共同努力,为我们的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理解、尊重、宽容、和谐的成长氛围。 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:成功的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各不相同,不成功的孩子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相同的。别懈怠,在不断学习中伴随孩子成长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微信图片_20240402123819.png
微信图片_20240402123829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