链球菌感染与猩红热
作者/来源:向阳育才小学卫生室    发布时间:2017-12-18

猩红热也可称为“链球菌感染”,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多经飞沫传播,急性咽炎、扁桃体炎患者都可能成为传染源。人对猩红热有普遍易感性,但以3-7岁小儿患病为多。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,猩红热发病率已降低,病情也较轻。典型病人以发热、咽峡炎、草莓舌、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、疹退后有糠皮状落屑脱皮等改变为特征。本病潜伏期1-7日。

  猩红热小儿病情轻重不一,根据病情分为普通型、重型、轻型和外科型。

  普通型:1)前驱期:起病急,有发热、咽痛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查体可见咽部充血、扁桃体肿大,多有白色脓性分泌物覆盖。颌下及颈侧淋巴结肿大伴触痛。2)出疹期:于发病第1-2日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和针尖大小、密集的点状红疹,少数呈出血性。在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形成线条状(帕氏线)。患儿面部、颈部充血潮红,而口鼻周围相对苍白(环口苍白圈)。多见草莓舌或杨梅舌。此期体温最高,全身症状也明显。3)恢复期:发病后一周左右进入恢复期,热退、中毒状消失、皮疹消退,出现糠皮状落屑,少数患者四肢、手足可呈片状脱皮。恢复期数日至数周不等。

  重型:也称中毒型,近年来已非常少见。此型患儿起病急、突发高热,全身中毒状严重,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心肌炎。皮疹明显,可呈片状红斑,伴有出血。少数症状可出现并发症,可并发化脓性病变,如咽后壁脓肿、颌下或颈侧化脓性淋巴结炎、蜂窝组织炎、中耳炎、乳突炎,少数病例可发生败血症、脑膜炎、心包炎、骨关节炎等。死亡率较高。

  轻型:起病缓慢,发热、咽痛等症状较轻,皮疹较少或疹退后不脱皮,病程较短。目前此型患儿增多,但易被漏诊或误诊。

  外科型:皮疹从伤口周围开始出现,以后波及全身緋红。邻近淋巴结肿大触痛明显。通常无咽炎、扁桃体炎表现。症状较轻、预后好。

在儿科临床上,患过猩红热的小儿,部分病例可于发病后2-3周可并发变态反应性疾病,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,多见于较大儿童。但患儿发热伴有猩红热样皮疹、血象白血球总分数增高不一定都是猩红热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、川崎病、某些药物疹患儿除发热外也可有猩红热样皮疹,需加以鉴别。因此家长应带疑似猩红热患儿去医院进一步检查,包括血常规、血沉、C反应蛋白、抗链球菌溶血素O及咽拭子培养等。患儿要隔离10日(到传染科或传染病院),卧床休息,给予营养丰富的流食、半流食。进食少者可适当静脉输液,维持支持疗法。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,体温超过38.5℃需给予退热药。及时用药(遵医嘱),可有效清除病原菌,避免发生并发症及防止复发。患病期间患儿暂时不能去幼儿园上学,不到公共场所,要戴口罩,以免传染。住室应通风,可用醋或2%过氧乙酸蒸气消毒。

 

向阳育才小学卫生室

2017.12.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