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想要弟弟的姐姐
作者/来源:向阳育才小学心理室    发布时间:2018-06-04

小红已经上初中预备班,今年12岁了。在小学阶段,她学习优秀、身体健康、积极主动、担任班干部,工作学习两不误,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全面发展的好学生。

可是上了初中预备班后的几个月,小红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,上课思想不集中,有心事,成绩有所下降。更要命的是,小红好像身体出了状况,经常感到头晕,有时候会恶心甚至呕吐,还有肚子痛,父母带她到医院看病,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,医生却并没有发现小红在身体上有什么明显病变。难道小红是得了什么“怪病”?父母心急如焚,多次带她到各大医院找不同的儿科专家看病,但专家都说孩子身体上查不出有什么病。小红的父母感到奇怪了,难道她是在“装病”?经过儿科专家的指点,父母带着小红来到心理科就诊。

     心理分析:

心理科专家详细地询问小红父母,发现了一条被忽视但很重要的线索,原来在几个月前,小红妈妈又生了一个弟弟。对家庭来说,这本身是一件喜事,但谁都没想到,小红却接受不了。其实在一年多前妈妈怀孕期间,小红就有些不开心,不想让妈妈再生,但当时爸爸妈妈并没有在意。小红甚至还说过如果妈妈再生一个,不管是弟弟还是妹妹,她要把小孩扔到外面垃圾箱里,让别人捡走,当时妈妈以为小红是乱开玩笑。随着弟弟的出生,小红的情绪也越来越不好,经常闷闷不乐,而且还出现一些幼稚行为,要像弟弟一样吃奶,要妈妈喂饭,如果不满足她的要求,就发脾气。晚上睡觉小红会哭闹,要爸爸抱着拍屁股,要用尿布,否则就不睡觉。爸爸妈妈越是批评她,说她越活越小,给爸爸妈妈添乱,她越是闹腾。有时候,爸爸妈妈教育小红要关心弟弟、谦让弟弟,把好的东西先给弟弟,她会生气哭闹、和爸爸妈妈争吵。

在心理科专家和小红单独谈话的时候,小红也坦诚地说出了自己心里的秘密。她非常担心爸爸妈妈不喜欢、不要她了,在弟弟出生后,她感到爸爸妈妈天天围着弟弟转、不再关心她了。她像弟弟一样在地上爬,睡觉前要哭要爸爸抱,要妈妈喂饭,要妈妈给她洗澡,其实是希望获得爸爸妈妈的关注,但爸爸妈妈非但没有满足她的要求,还批评她,说她越活越小。小红认为这一切都是弟弟出生后造成的,所以她有些恨弟弟,她会趁父母不在的时候打弟弟,用手掐弟弟的脸。而当她头晕、肚子痛,爸爸妈妈带她去医院看病的时候,她才感到心里稍微舒服一点。

综合上述分析,心理科专家判断,小红是得了一种叫“同胞竞争障碍”的心理障碍,属于“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”的一种类型。

同胞竞争障碍,是指儿童在弟弟或妹妹出生后,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情绪紊乱,以及竞争和/或嫉妒,往往起病于弟弟或妹妹出生后的几个月内。同胞竞争/嫉妒表现为显著地与同胞竞相争取父母的重视和疼爱,严重时有对同胞的明显敌意、身体残害,或者是有预谋的暗中作梗,有些会表现出对同胞明显的不愿共享、缺乏积极的关心、很少友好往来等。而情绪紊乱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退化、丧失之前已学到的技能(如控制大小便)并有行为幼稚化倾向,模仿婴儿的举动引起父母的注意(如要妈妈喂饭),出现与父母对立和冲突的行为(如乱发脾气),还有可能出现睡眠障碍等。

    指导建议:

心理科专家首先明确诊断小红的情绪障碍,主要运用专业的心理治疗,辅助小剂量的抗抑郁药物,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小红的症状缓解,又回到了以前乐观、积极、向上的健康状态。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,心理科专家也给父母提出不少建议:

1、事先沟通

有些成人以为孩子小、还不懂,会在自己的言行中,忽视孩子的存在,认为怀孕生二胎是夫妻两个人的事,没有必要和大孩子说。其实这可能是引发大孩子出现情绪障碍的一个生活诱因。

建议准备生二胎的爸爸妈妈们,在备孕时就可以和大孩子沟通探讨,今后家里将要添个新成员,生活将会有怎样的新气象,引导大孩子积极的想法和态度,让大孩子一起参与到增加家庭成员的计划中,设想大孩子可以帮忙做哪些事情,树立和培养大孩子的责任心。

2、客观平等

有人认为,“大的就应该谦让小的”是天经地义的“真理”。在日常生活中,一些父母会偏袒二孩,强迫大孩子让二孩先吃东西、先玩玩具,如果大孩子和二孩有矛盾和冲突,那一定是大孩子不对,父母会责骂大孩子。还有一些父母,可能在主观上并非有意要偏袒二孩,但是过高地估计了大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,在实际上,父母也对大孩子做出了相对不公平的事。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,其实这样都会对大孩子造成情感上的伤害,大孩子会认为父母不公平,会感到委屈或者愤怒。而二孩也可能会认为“就应该是这样子”,会强化二孩过分的自我中心的观念。

或许,大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强大,二孩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。父母应该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,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两个孩子,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是公平的,自己是被父母平等爱护着的。平时在日常生活中,衣食住行各方面,要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。有些事情,例如两个孩子有矛盾了,可能需要分别处理,不要在一个孩子面前责骂另一个孩子。

3、及时处理

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,如果在生活中,发现孩子有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,不要粗暴地批评甚至打骂,应该正视这些现象,要理解孩子的情绪感受,分析背后可能的原因。如果孩子出现身体上的症状,经过检查并没有查出身体有病的话,父母不必过分担心,也不要怀疑孩子“装病”是“思想品德”问题。

无论是心理状态还是身体的不适,如果症状明显,通过自我调整无效的话,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才是明智的选择,不要讳疾忌医。对于情绪症状严重、躯体症状明显和高自杀风险的人,足剂量、足疗程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。这就需要父母及时地发现、及时地寻求专业帮助,药物治疗必须在精神科或心理科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微信图片_20240402123819.png
微信图片_20240402123829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