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关心”始于家庭
作者/来源:[暂无]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-04-17

常有这样的情景“一个唠叨的家长和一个厌倦的孩子”,家长只顾将自己的关心“一股脑”地倒出,却没关注孩子早已进入“自我屏蔽”,消极应付。

    给予关心”与“回应反馈”共同构成亲子关系的桥梁,如果家长认真倾听、厘清孩子的需要,   孩子才能理解关心、积极回应,建立起双向互动的关心型亲子关系。一旦家长忽视孩子正常需要,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时,孩子就会否认父母的关心,亲子关系也将面临挑战。

20世纪80年代,斯坦福大学教授内尔·诺丁斯提出关心理论——关心是对每一个个体的需要给予恰当回应。亲子关心需要以倾听、需要、情绪反馈为载体。

   觉察亲子关系中的倾听与反馈

家长可以选取家庭里某件事为例,主动觉察以下内容:

第一,你是否对孩子的情绪做出适当的反应,认可孩子的情绪,而不是批评。

第二,你是否倾听孩子说话,能听懂他说的意思并给予反馈,以一种接纳的态度鼓励孩子表达自己,而不轻易批评或否定。

第三,你是否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和避免压迫感,鼓励他自主思考和探索。

第四,你是否经常鼓励孩子对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和决定,并给予合理的引导和充分的支持。

第五,你是否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性,如奖励兑现的可能性,惩罚执行的可能性及其后果。

以上五条原则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倾听、尊重、信任、反馈以及榜样示范,有不少家长发现要遵守这五条原则非常困难,那先试着时从遵循其中任何一条开始,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变化时,亲子关系也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。

    关注孩子的需求与回应

“欲关心他人,必须将自己融入另一个人的生命”。经历三年网课后,许多学生一时离不开电子产品,针对这一问题,家长如果用权威的身份和命令的方式,如没收设备、限制使用时间实现对电子产品的管理,这对于年龄小的孩子也许可以轻松实现,但这种做法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会得到“不合作”的反馈。想要解决这一难题,首先要厘清孩子对电子产品依赖背后所隐藏的原因。

    家庭会议或亲子谈话可以发现孩子内在的真正需求。但介于亲子关系的特殊性,家长的权威地位,孩子往往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,这就可以先确定谈话规则,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,可以尝试约定以下几条规则:

1.先处理好负面情绪再进行沟通。

2.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(可以通过抽签确定谁先说谁后说),不打断他人发言,限制每人的发言时间,一个人发言的时候,其他人要倾听。

3.不去指责或者攻击别人。

4.允许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。

5.说到做到,每个人都要遵守约定。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微信图片_20240402123819.png
微信图片_20240402123829.png